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表示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被虛荣华丽的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它本身的价值买椟还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一位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打算想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出更高价,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诛的价格就自然提高了。于是,他就请了一位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一个盒子,先把盒子用桂花等香料薰制,然后用宝石点缀,盒子上再雕刻了精美的花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漂亮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放进盒内,准备去集市出售。到集市不久,很多人都围过来看楚人的盒子。有一位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爱不释手,最后买下了盒子。郑国人打开盒子,里面有一颗珍珠,于是将珍珠还给楚人离去。
这位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的站在那里,原以为别人也会欣赏这颗珍珠,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出了盒内价值,令楚人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讲的是郑人买椟而还其珠的故事。来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取舍观与大众的价值观、取舍观的一个比较。如果说郑人买椟就是他的本意,他买到了自己喜爱的东西,他又何乐而不为呢。世人都笑郑人傻,只有郑人乐其中。就像年轻人对爱情,不管双方家长的反对、阻挠;不管困难重重叠叠。他们对爱情依然一如既往,坚持不懈。不入其中,焉知其味。
2.有时候有些事真的不是用对错去衡量的。作家余华笔下《活着》的主人公富贵不就是个例子。你能说他败光家产错了吗?显然许多事情还是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可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哪能看那么远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如何选择时,选择善良永远都不会错!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买椟还珠”讽刺谁?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清楚,意思是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要是这么一看,就是笑话什么削足适履、郑人买履、自不量力、得失如梦等等的郑人吗?
然而,事物的背后还有隐情,韩非子还说了“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意思是说这位楚国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郑国的顾客把漂亮的盒子买走了,而没有买走他所要推销的珍珠。批评这位楚人光想卖包装不会卖宝珠啊。类如现在的一些商家把包装盒弄得豪华奢侈,内容却是一般般,甚至出现了天价月饼、天价烟、天价酒、天价¥¥¥
当然,韩非子还借此嘲讽了秦穆公嫁(公)女怀赢一事,说晋文公重耳娶了秦国公女、自己的侄媳妇晋怀公子圉的老婆怀赢,这个怀赢初看就是一河东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因为侍候老公重耳洗手,重耳甩手不接毛巾,怀赢大怒,说你这个老不死的,我可是国婚啊,老娘虽说是二婚,你老小子多大个糟老头子啊,吓得重耳穿上囚服跪洗衣板去了,不过,这女人对重耳的政治上的帮忙是大的,通过策划,重耳与老姐夫上演了一场歌咏比赛,表明心志,秦穆公大喜,“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当了晋国国君。当然这个怀赢也得了很好的下场,“夏,(晋文公)迎夫人于秦,秦所与文公妻者卒为夫人。秦送三千人为卫,以备晋乱”(史记-晋世家)。不仅有三千卫队、豪华嫁妆,还带了七十位美女陪嫁过去作妾媵。怀嬴的陪嫁亲友团,实在太漂亮了,就像镶满宝石的美丽匣子,而怀嬴本人,就是匣子里品貌一般的珠子。是有点讽刺意味啊。
实际上韩非子是个政治家,他要说的故事真的是讽刺这个讽刺那个吗?俗人看,未必。这事的起因是“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楚王问的是墨子的学说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文字表述,田鸠的回答是“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也。”是在讽刺那些言辞修饰得虚美却无实用的学说啊,是说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要求文与理处理要得当、本与末站位要得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