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习俗:男婚女嫁,需三书六礼,哪三书、哪六礼三书六礼指的是什么?农村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们既包含在谚语老话里,也体现在乡土民俗中。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静静地坐在爷爷身旁,听着他给我们讲农村的故事,比如婚丧嫁娶、诸事禁忌等。听老人说,在农村结婚方面,很多农村仍传承着这样的习俗:男婚女嫁,需三书六礼。
农村普遍比较重视婚丧嫁娶活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举行的很隆重,如果是书香门第家庭就更加的讲究了。
具体来说,农村结婚讲究个“三书六礼”,认为如果没有完整的婚嫁仪节,将影响儿女婚姻的吉利,因此,在谈婚、订婚、结婚整个过程要有文书,仪节要做到位。
其中,仪节就比如结婚要提前通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要祭祀祖先求得祝福等等,除了这些,三书六礼是不能缺少的。在农村,即将结婚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了。
三书现在看来,三书是证明婚姻合法的有效证件,或许不同地区三书内容有所差异,现在一些地方聘书和礼书已经变成一种文书。
1,聘书。订亲的文书,是男女双方的父母坐在一起确定儿女婚事的时候,由男方父母递交给女方的书信,上面写着结婚的日期,以及到女方家行聘的日期。
2,礼书。过大礼的时候递交给女方的文书,礼书就相当于“采购清单”,详细记录着彩礼数量、种类等。
3,迎书。南方迎取新娘时递交的文书。
六礼六礼,就是农村结婚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六个礼法,分别是纳采、问名、过文定、过大礼、请期、迎亲。或许这个6个过程,很多农村还存在,只不过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
1,纳采。男方父母相中了谁家的姑娘,然后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带着有意义的礼物去女方家提亲。或许这一条在很多农村都不在保留了,毕竟现在讲究自由恋爱。
2,问名。在提亲的时候,如果女方同意了,媒人将带回女方女儿的生辰八字,男方父母会看看他们的八字是否合适。
3,过文定。男方父母收到对方女儿的生辰八字后,会在祖先案上请示吉凶,如果双方八字相合,这婚事就算成功了一步。
4,过大礼。然后男方把聘书、礼书送到女方家。大婚前期,会在媒人的陪同下,男方邀请四位女性亲戚,并带上彩礼赴女方家行礼,与此同时,女方也会在这个时候回礼给男方。
5,请期。双方家庭一起商讨女儿婚姻的良辰吉日。
6,迎亲。在媒人的带领下,新郎和亲朋好友赴往女方家迎取新娘。新郎进门前,需先拜见女方的祖先,然后才用花轿或汽车迎接新娘回男方,举行婚礼,拜天地、入洞房。
这样看来,农村结婚还真的不容易,一方面是彩礼贵的结婚难,另一方面是结婚风俗多,一场婚礼下来全家人都累得不行。
聚焦“三农”,关注【乡鉴】,更多精彩等你拿!
古代人结婚的彩礼是什么三媒六聘都是什么
彩礼在古代具有聘礼和聘金的两重含义,这种婚俗自西周时就已经形成,虽在建国后曾一度废止,但在民间仍然愈演愈烈。从古代历史的进程中看,彩礼在不同时期展现不同特征,且古代的彩礼并不比今天的简单,由于厚重的彩礼对婚姻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故而也有了政府性质的干预,以及抢亲民俗的形成。所谓的三媒六聘也是古代婚俗中的礼制条款。
彩礼的起源“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礼记.昏礼》
彩礼其实与三媒六聘如出一辙,所谓三媒指的是男女双方各有一媒人牵线,另有一中间人做媒,所谓明媒正娶就是有三媒做保。而三媒六聘也有另一个说法为三书六礼,此处的三媒变成了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与六聘则皆指《礼记》中所载的六步婚俗,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六大步骤至今也仍然被沿用。
纳采可以理解为提亲,这是由男方家庭通过媒婆向女子家庭提出婚姻请求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男方纳采时由媒婆带上象征吉祥的礼物登门,女方则通过媒婆了解一些男方家庭情况;当女方同意男方的提亲后,则进入问名流程,也就是女方家庭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媒婆,以便男方家庭占卜婚姻吉凶;男方家庭占卜的过程就称为纳吉,占卜得吉后,再备上厚礼通知女方,定下婚约;以上三个步骤通俗来讲就是订婚。
双方订婚之后,会在结婚前过一次大礼,这个过程就是纳征,彩礼也就是这个环节发生的,男方家里会请双数的女性亲戚带上聘书、聘礼和聘金前往女方家里,这里的聘礼和聘金指的是物品和金钱,这就是所谓的彩礼,女方家庭则会给予男方回礼,这个回礼往往是彩礼的好几倍,称之为嫁妆,所以在古代的嫁妆是要比彩礼更多的。纳征过后,男方家庭会再择一黄道吉日为婚期,并备礼告知女方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古代称之为请期,今天称之为“送日子”。这一切结束之后,到了婚期当天,就剩最后一步亲迎,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迎娶,即大婚当天迎接新娘入门男方家。
彩礼的内容上述的彩礼主要是指纳征环节发生的聘礼、聘金,而从古代婚礼上看,六大婚俗步骤中皆有备礼出现,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所以在整个婚俗步骤中,所有的备礼也可统称为彩礼,且每个阶段的彩礼都有一定的讲究。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仪礼.士昏礼》上文讲过男方提亲的时候需要备上有吉祥意义的聘礼,这个聘礼史载大雁最佳,且是活的大雁,这只大雁要在女方家好生伺候着,在最后一步亲迎时,由主持婚礼的长者捧着大雁走在前面,称为“奠雁”礼。古人认为大雁南北迁徙正符合阴阳之道,这便是最符合婚姻的阴阳结合,且大雁终身只有一支配偶,象征着夫妻白头偕老,忠贞不二,这便是婚姻的吉祥象征。但毕竟大雁属于候鸟,只能在一定的季节才有捕获的可能,且要活捉一只大雁绝非易事,故而这种吉祥的礼物也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可能备上,普通人家只得用鸭鹅代替。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婚嫁时的彩礼主要是象征吉祥,遵从礼节,而并非一种买卖行为,故而在西周就形成了一种量的规制,这也是在生产力低下时期,为了保证婚姻顺利达成,促成人口繁衍的一种官方制约,以免男女双方的婚姻负担过重。上文俗称的彩礼主要产生于纳征环节,即取“纳币以成婚礼”之意,这里的币又是物和钱的泛指。而《周礼》中记载的“无过五两”至今争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物品和计量单位与今有差异而造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对于不同阶层的婚姻彩礼都做出了量的规定,如西周天子在纳征环节要送出七寸宽的“谷璧”,诸侯则加“大璋”,这些玉器跟普通士卿的布匹、钱粮比起来就更为奢侈了。
说到不同阶层的彩礼标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如曹魏时的诸侯娶正妻,需下皮、马、大璋、绢190匹;到了西晋时期,同样是诸侯娶正妻,绢用300匹,这还不包括钱财,这也是魏晋以来门阀氏族发展至顶峰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个家族官品较高者,会联姻地方巨富,达成政治与金钱的结合,地方巨富往往会通过数倍于男方聘礼的钱财作为嫁妆,这个嫁妆自然就成为男方高官的“政治献金”。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九品中正选官制下,门阀大族成为国家机器的操盘手,直接影响了二三百年的政治格局。
“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奠先于仁义。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唐太宗氏族门阀的衰落一般认为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其实在唐朝太宗时期,政府对婚姻的干预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唐太宗称氏族门阀之间的联姻属于“卖婚”行为,好比今天我们对女方家庭索要巨额彩礼俗称为“卖女儿”,太宗认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婚姻的初衷,违背了古代圣人礼教,且对于政治集团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下发了“禁卖令”。虽然这个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但体现出封建统治者对于高额彩礼带来的蝴蝶效应加强了重视。
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政治团体中,对于普通百姓的婚姻干涉也是唐太宗仁政的典型案例。汉代有文献记载“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也就是说男方家里办了一场婚宴,几乎花光了半辈子的积蓄。这个数据可能不够直观,同样在汉代的东方朔,初为公车令时岁俸六百石,娶妻聘金十万钱,有学者曾推算西汉初的一钱约为今天的28元,也就是说一个公车令的小吏娶妻聘金都花了280万,好在东方朔家底宽裕一些,若在普通小吏与百姓之间,这样的娶妻成本着实惊人。历代的管理者也针对这个问题实施过一些政令,如南北朝刘宋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这就从法律层面规定女子必须在十五岁前嫁出去,否则父母就得坐牢,这样一来女方家里顾不得索要彩礼,有男方提亲时,恨不得倒贴彩礼送出女儿。
“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若贫婁之徒,将迎匮乏,仰于亲近乡里富有之家,颐多益寡,使得资送。” ——唐太宗唐太宗对高额彩礼的管控更为人性化,或者说唐朝的经济实力更允许人性化的政策推行,在太宗的政令中,普通百姓到年龄后没有成婚的,由地方财政出资为他们聘婚,帮助他们组建家庭,且在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丧偶的,也由地方财政出资帮助他们重新婚配。与这个政府扶持配套的一个政策是“吃大户”,即地方因贫穷拿不出聘礼和嫁妆的人,地方上的富户要配合政府,出资帮助他们置办彩礼和嫁妆,这种政策在今天看来还带有缩小贫富差距的功效,由此看来唐朝百姓的幸福指数应当很高了。
时至宋朝,经济发达程度较唐朝更盛,所以彩礼的规格也水涨船高,大文豪苏辙嫁女儿时为了凑齐嫁妆,硬是卖掉京城一座宅院,换了九千四百贯钱,当今有学者推算北宋的一贯钱相当于今天的3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苏辙嫁女儿的嫁妆为280多万。当然,宋朝的彩礼也是根据不同阶层和家境程度而定的,如我们现在的“三金”就是宋朝富裕人家娶妻时为女方准备的金钏、金鋜,金帔坠。如果男方家里没有这个条件,三金就会用三银代替,除了这些可以代替的东西,像是帛、银、鹅、酒、茶等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亲戚借钱也得备上,女方家里如果备不起嫁妆,往往由男方家里准备一些首饰、衣帛、钱财,由媒人送给女方家,这叫做“兜裹”,即男方帮女方准备嫁妆,嫁过来后再还给男方家,这样显得更为灵活。
灵活的应对彩礼并非都这么遵循规则,在高额彩礼面前,有些灵活的方式就显得野蛮,如游牧民族的抢婚习俗就被传至中原。中原的抢婚谓之抢亲,在宋朝时,一些适婚男女因彩礼和嫁妆数额太高承担不起,因而双方约定以抢亲的形式嫁娶。即男方不出聘礼,女方亦不出嫁妆,男方与女方约定一个时间,男方假装到女方家抢走女子,女子家人假装追不上男子,最后女子被男方抢走做了媳妇,两家再认下这门生米煮成熟饭的亲事。这种抢亲无论闹出多大动静,官府都会坐视不管,也成为宋朝政府对民间娶妻成本太高的一种规则外的扶持。
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俗在民族融合中也逐渐借鉴了汉族传统,如女真人建立金国后,改变了聘婚制下的牛马、裘皮这类聘礼,反而学习汉族的钱币、器物,因而也逐渐产生了更为高昂的婚姻成本。金朝面对这种婚姻成本的增加,采用限价措施,规定一品官以七百贯为上限;三品官以上以五百贯为限;五品官以上以三百贯为限;六品官以下及上户庶民以二百贯为限;中下户庶民以一百贯为限,这样一来金人平民娶妻最多也就需要今天的3万块钱左右。
综上,古代人结婚遵照严格的礼仪,这也是今天婚俗形成的来源,三媒六聘中的三媒主要指封建思想下的媒妁之言,意味着明媒正娶,与私定终身想对立,而到了今天,我们更崇尚自由恋爱,所以今天的结婚虽是正经八百的娶妻过门,但严格的说明媒正娶并不恰当了。古代彩礼的负担也并不比今天小,但往往女子家庭回礼的嫁妆会更多,这个反而与今天有所差异,换个说法就是古代嫁女儿比娶媳妇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而彩礼的物品往往都是象征吉祥意义的,这个美好的愿望传承到今天则更为务实,房子车子永远比鸭鹅更讨人喜欢。
参考资料:《礼记》、《中国民俗史》、《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