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的“末”行早先来看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行当了,生、旦、净、末、丑,排位第四,其实这个顺序基本就是各行当在京剧中地位的排序生旦净末丑的末指什么。随着行当的进一步简化,现在只剩下生、旦、净、丑了,末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行当存在了。
排在丑行之先的末行是什么表演形式,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1:末行是扮演剧中成年男性的
末行所扮演的一般多是在剧中属于配角地位的成年男性,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如《空城计》里的“下书人”,《洪洋洞》里的“家院”等,是标准的“末行”。
2:不以唱功取胜
由于末行所扮演的是配角,基本没有唱段,但须有一定念、做功力。用来配合主角的表演,不需要有太高的艺术表演力,能完成基本就算能胜任。
3:末行逐渐分解
末行一般在剧中扮演家院、门子、老员外、中军、苍头等,戏份不多,慢慢的也就不再配备演员专演这类角色,按剧中人物需要,逐渐分解,由里子老生、丑角、花脸兼演。
4:末行角色依然存在
剧中人物偏低,戏份不多,所以也就相应的没有知名演员,一两句的台词,几乎戏班里谁都能临时客串演一个,慢慢的就失去了行当的独立性,形成了这种“只有末行的角色,没有末行的演员”的局面了。
从早期的十大行当,一路缩减但目前的四大行当,京剧始终处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
不知我的回答能否对提问者有所帮助。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生旦净末丑”各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分别是中年男子、女子角色、性格突出的男子、负责滑稽表演的男子的意思。
生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末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丑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扩展资料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