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仅在广东,在全国各地也有这种习俗,即在宴席喝酒或者喝茶时,别人为你倒茶水或者倒酒时,通常“接受者”都会用手指头轻叩几下桌面三叩九拜标准姿势图解。
别看这一小动作,里面却蕴含着许多礼仪,不懂里面的含义千万不要乱敲桌子,否则被人耻笑。
下面我就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大家听。
咱就以广东人喝茶为例,如果是晚辈或级别低的人为长者或身份显赫的人倒茶水。这时长者会用中指和食指并拢轻叩桌面一下,这叫“叩手礼”,表示“收到、谢谢、有劳”等意思。
相传“叩手指”是从清乾隆皇帝兴起的。
是时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的时候,当地知府着便装暗中保护乾隆。有一天乾隆在茶馆喝茶,他发现了知府就在旁边桌旁坐着,二人彼此心照不宣知道对方的身份。但知府大人又不能起身跪拜皇帝,这样会暴露乾隆皇帝的身份。
还别说,知府大人灵机一动,他把中指、食指并拢反叩桌面九下,意思是代表行“三拜九叩”大礼。
“手”谐音“首”。知府大人这一动作就叫“叩首礼”,这样既没有暴露乾隆的身份,知府也尽了为臣之礼,到后来这个动作成了品茶人之间的礼仪了。
如果是长者或身份高的人为晚辈、身份低的人倒茶水,晚辈会用右手虚握,手背向上轻叩桌面五下,表示“五体投地”的感谢和崇拜。
如果是平辈之间的倒茶水就没有什么礼仪了,可以用中指和食指轻敲反叩桌面一、二下,表示收到了。也就是平辈之间不必反叩中指和食指。
综上所述,别看都是轻叩桌面,是反手叩还是虚握拳叩手,其中的讲究和人的身份有直接联系,不懂的人千万别乱叩,否则会被人误解。
最后一句话:“倒茶水时千万不能给对方斟满杯,一般七分满即可”。这叫做茶要半,酒要满,茶满是欺人。
文/秉烛读春秋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有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时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传位,兢兢业业,为民亲政……今天前来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献上粮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礼仪,愿天下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内陈列五块石碑,正中间一块写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传为佳话。六扫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为大明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与谋略。虽然康熙时,满汉依旧矛盾不断,但他扫墓的举动拉拢了汉民人心、获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满汉一家亲。